废弃农药化肥包装袋对农村面源污染的影响分析
农业面源污染是最为重要且分布最为广泛的面源污染。当前我国农村的面源污染的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农田施肥、农药、畜禽及水产养殖和农村居民。随着农业生产中农药的使用量日益增加,废弃农药化肥包装袋对农村环境的影响也日益凸显,它已成为当今农村重要的污染物之一。现就废弃农药包装袋对农村面源污染的影响作一浅析。
一、我国当前的农业生产现状是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
我国是个化肥消费大国,目前化肥使用量占世界的首位。2002年我国化肥消费量达5450万吨(纯养分),占世界总消费量的1/3。我们走访高石碑镇周围的农村曾对当地农业对农药化肥的依存度做过访谈,结果显示当地农业对农药化肥的依存度超过90%,农民们表示,由于太过于依赖化肥的使用,当前的土地大多已经板结,加之不合理的大水漫灌,土壤盐碱化的情况已较为严重,若不施用化肥农作物必定会大幅度减产。作为农药化肥的附属品,废弃农药化肥包装袋已经成为当地仅次于生活垃圾的第二大污染物。我们走访高石碑镇长市村时发现这里的废弃农药化肥包装袋污染尤为严重。主要原因是该村地势低洼,地表多积水,村内的水面上随处可见各种农药化肥的包装袋,伴随着长年不流动的死水发出难闻的味道,类似于城市里的“白色污染”。
二、落后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是这一现象发展的催化剂
首先,目前在我国农村小农经济模式仍然是主流,广大农民掌握生产资料和土地进行小规模的农业生产活动,因而在整个农业生产周期中农药化肥的使用没有经过统一的规划与协调,广大小农户本着个体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不断提高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再加之粗放的生产方式,导致了农药化肥的使用在农业生产中普遍过量。其次,小农经济下狭隘的小农思想盛行。农民普遍没有意识到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要性,他们仍然保留着随处堆放、焚烧垃圾的传统习惯,那些过量使用过的废弃农药化肥包装袋就直接被丢弃在田地里。经过我们在兴隆村的耕地上仔细观察发现,几乎所有的农药化肥包装袋都被直接丢弃在田埂周围,几乎没有一家农户将这些废弃包装袋收集处理。大量的使用农药化肥、没有经过任何处理就丢弃废弃包装袋导致这些农村里的“白色污染”随处可见,经过大水漫灌和雨水冲刷之后,这些带有残留农药化肥的包装袋有的会流入当地水源,成为一个威胁水源安全的重大隐患。
三、农药化肥生产者是促进这一现象恶化的“帮凶”
通过走访当地的兴隆村农资店后我们发现,当前农药化肥的销售走的是精细包装、分散售卖的路线,即生产者将农药化肥以较少的量包装后卖给每家农户,农民为了方便也乐于购买这种小袋包装的农药化肥。从表面上看这是貌似是一种便民的做法,但实际上这样的做法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小袋包装的农药化肥制品往往只够当天的使用,用完之后就被农民理所当然地丢在了田间地头。而且这些包装袋上都没有注明使用完后该如何处理,材质也都是不可降解的塑料制品。农药化肥生产者以这样的方式包装销售其产品,使他们也成了废弃包装袋污染环境的“帮凶”。
四、废弃农药化肥包装袋可能成为农业面源污染新的来源
面源污染是指溶解和固体的污染物从非特定地点,在降水或融雪的冲刷作用下,通过径流过程而汇入受纳水体(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和海湾等)并引起有机污染、水体富营养化或有毒有害等其他形式的污染。面源污染具有范围广、不确定性大等特点。废弃农药化肥包装袋是伴随着农药化肥的使用而产生的,它同农药化肥产生的污染一样具有范围广的特点,由于废弃农药化肥包装袋是由农民随意丢弃在田地里的,这种污染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都是不确定的,同时这些废弃的垃圾袋并不会长时间停留在田地里,遇到漫灌和雨水冲刷后它们往往都流入了当地的水源之中,例如在高石碑镇长市村,很多废弃包装袋已经流入了水体之中。目前的农药化肥并没有广泛使用可降解塑料包装,这些含有聚乙烯、聚丙烯材料的废弃包装袋进入大自然后很难自然降解,因而这种污染的危害性是持续的,也是更严重的。
五、对策
第一,应加大力度向村民宣传乱扔包装物的危害性和正确处理的方法,引导他们在使用农药后收拾好农药包装物,并明白如何能将使用后的农药包装物的危害性降到最低。不定期地举办环保知识宣讲会,加强对农民的环保教育,提高其环保意识。
第二,实行农药包装物回收制度。农药生产企业要切实承担农药包装回收责任,通过补贴等措施,鼓励农民将用完的农药瓶、袋回收上交农药生产厂家或各地农资经营公司,以折抵一定的农资采购费或换取农资用品。应该在田地里广泛设立农药化肥包装袋回收点,让农民将废弃的包装袋丢在这些回收点里,然后有专人进行回收。
第三,提高农药化肥包装袋的制作工艺,尽量采用大包包装,包装袋的材质应该更换为可降解的材料,同时鼓励农民们批量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