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忠 高举支点大旗 深化改革发展 由水利大省向水利强省跨越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3-09-12浏览次数:71

高举支点大旗 深化改革发展 由水利大省向水利强省跨越  

湖北省委书记 李鸿忠

2011年是特殊的一年,不平凡的一年。中央下发了1号文件,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出台的第一个水利综合性政策文件,7月召开的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中央名义召开的全国水利工作会议,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水利工作的高度重视。在“十二五”时期,我们将秉承湖北“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昂扬气概和“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历史品格,全面贯彻中央关于水利工作的重大战略部署,统一思想行动,抢抓发展机遇,狠抓工作落实,努力实现湖北由水利大省向水利强省跨越。

治水兴水是湖北繁荣发展的命脉所系

治水兴水历来是湖北为政之要。从某种意义上讲,湖北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治水患、兴水利的奋斗史。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不懈奋斗,取得了抗击1954、1998长江特大洪水的伟大胜利;防洪、排涝、灌溉三大工程体系基本建成,江河干堤长度、大型水库座数和大型排灌泵站装机容量均居全国首位,奠定了农业大省的基础。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一批国家级重大水利水电工程先后实施,建成全国电网和水资源配置的枢纽。实践证明,治水兴水始终是湖北“天大的事”。

治水兴水是民生之本。水利兴衰与民生紧密相连,水“兴”才能民“安”。湖北是水利大省,有水“优”,也有水“忧”,还有大量涉及民生的水利问题没有完全解决,特别是长江、汉江防洪保护圈没有形成、4800多座水库存在安全隐患、河湖堤防防洪标准低、水生态环境恶化、1500多万农民饮水困难、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严重等,既影响防洪安全,又影响供水安全,还影响粮食安全。不解决水“忧”,不仅发展得不到保障,也会影响民生福祉。

治水兴水是兴鄂之基。湖北有50%的人口和耕地、88%的农业产值、78%的工业产值以及武汉、荆州等重要城市及京九铁路等重要交通干线长期受洪水直接威胁,如果不解决好水患问题,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就会失去保障。湖北在国家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战略格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尤其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湖北在水资源、水环境建设上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2011年5月31日到6月3日,胡锦涛同志到湖北视察,要求我们积极推进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生态工程建设,为保障全国生态安全做贡献。我们将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夯实筑牢兴鄂之基。

全力推进湖北水利改革发展实现新跨越

“十二五”是国家加快水利建设的重要时期,也是湖北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将力争通过5~10年努力,基本建成功能完善的防汛抗旱减灾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健康保障体系、适应科学发展的水利管理体系“四大体系”,推进湖北水利改革实现新跨越。

突出“防汛抗洪”这个中心,建设平安水利。集中力量加强薄弱环节的治理和建设,重点抓好两江的堤防加固和河势控制工程建设,加快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全面完成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加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全面提高防汛抗旱减灾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突出“粮食安全”这个大局,建设农田水利。一方面抓“大”,加强对大中型灌区进行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推进大中型排灌泵站更新改造及配套工程建设;另一方面抓“小”,抢抓国家启动“小农水”重点县建设机遇,加强山区、丘陵地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提高山区蓄洪供水能力和抗灾减灾能力。

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重点,建设民生水利。大力发展民生水利,坚持把能让群众直接受益的基础设施作为水利建设优先领域,着力解决好农村饮水安全建设、抗旱水源工程建设、水利血防工程建设、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活保障的民生水利问题。同时,提高供水系统安全性,提高应对供水安全危机事件处置能力;加强城市排水系统建设,着力做好城市防洪排涝工作。

突出“生态文明”这个方向,建设生态水利。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能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加强生态水利建设。以“三江”(长江、汉江、清江)、“三库”(三峡水库、丹江口水库、漳河水库)、“三湖”(洪湖、梁子湖、大东湖)为重点,大力实施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切实整治中小河流水环境,加强水土流失重点区域综合防治,大力发展“水利旅游”,让“千湖之省”碧水长流。

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进湖北水利事业大发展

当前,发展水利事业的机遇已有、条件具备,关键取决于我们的精神状态和工作水准。湖北作为水利大省,理所当然应当走在水利改革发展的前面,争当水利改革发展的排头兵。

在水资源管理上,要有大的动作。坚决守住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发挥红线约束调节作用,从制度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

在资金安排上,要有大的投入。明确政府在水利建设中负主要责任,公共财政在水利投入中起主导作用,切实加大对水利的公共投入,落实好水利配套资金,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对水利投入的总量和增幅都有明显提高。

在改革创新上,要有大的突破。改革创新是推动水利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水价改革,建立服务体系,推进核心技术实现新突破。

 

文章来源:中国水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