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固树立大水文观 认真履行水文职责 |
来源:长江水利网 |
过去的一年,长江委水文局在水利部水文局和长江委的正确领导下,努力实践“大水文观”,紧紧围绕治江工作中的难事、急事、大事、喜事,精心组织开展防汛测报、应急监测、技术创新和单位文化建设,着眼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拓展服务领域,水文行业职能得到加强,自身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为“十一五”我局各项工作做了一个圆满的收官。 一、解难题,为三峡和丹江口水库调度提供有力支撑 2010年我局防汛测报工作面临三大难题:一是长江流域降雨时空分布严重不均,区域性洪水突出;二是三峡工程全面投运,蓄水调度和中小洪水调度对水文工作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三是在主汛期,流域内突发应急事件增多,使我局在技术力量上面临考验。为有效履行水文职责,我局牢牢抓住三峡和丹江口水库调度这个重点,精心组织测报预报,取得十分明显的成效。 三峡工程投运后,水库蓄水回水长度达600多公里,成为典型的河道型水库,采用传统静库容方法进行调洪演算已经不能适用。同时,三峡区间大小支流众多,干支流不同来水组成不仅对水库坝前水位涨退影响的程度不同,而且对水库坝前水位影响的时间也不相同。针对这种新情况,我局开展了大量预报方式方法的研究,并提出由汛期预报向常态化、全年预报转变的要求。 在应对2010年长江和汉江大洪水过程中,我局采用水文气象相结合的技术,一方面通过全天24小时值班、实时监视分析,另一方面及时编写水库预报预泄方案,参与预报调度和会商分析讨论,为充分发挥三峡水库的综合效益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撑,均提前3~5天对几次大的洪水,准确地预报出三峡、丹江口水库的入库洪水过程。特别是进入防汛应急响应后,会商由一天一次增加到一天两次或多次,有时甚至是通宵达旦的会商。 在2010年7月上旬开展的三峡水库拦洪调蓄服务期间,我局提前7天,准确预报长江上游将发生一次较大入库洪水过程,并经过逐日精细预报,准确预报19日三峡入库洪峰流量70000每秒立方米左右,最高库水位预报一直维持158米不变。长江防总基于我局提供的水情预报成果,成功地开展三峡水库防洪科学调度,将三峡水库下泄流量控制在40000每秒立方米,削减洪峰流量30000每秒立方米,削峰40%以上,从而降低了长江中游干流沿线水位0.45-2.55米,整个预报过程对入库洪峰的把握非常准确。使中下游河段特别是沙市和武汉河段未超警戒水位,中下游干流堤防无一处险情发生,长江中下游的防汛压力得到有效缓解。在此期间,三峡水库一直维持在高水位运行,最高达到160.01米,在取得明显防洪效益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发电量。据初步统计,与同期相比,汛期三峡水库增加发电量40多亿度。 7月下旬,汉江上游支流丹江发生超百年一遇洪水,丹江口水库发生建库以来的第二大入库洪峰流量,达到34100每秒立方米。我局依托水文气象预报结合技术,滚动预报会商,通过逐日精细的预报,使得汉江中下游的防洪压力大大降低,汉川河段超保证水位时间由3天缩短至1天半,避免了杜家台分洪。 另外,为确保三峡水库10月底蓄至175米,我局投入大量技术人员开展对三峡水库汛末蓄水调度会商分析工作。加强水雨情的分析预测,提出多种蓄水调度方案,在上游来水偏少的条件下,兼顾上下游的用水需求,使三峡水库于10月26日9时库水位达到175米,保障完成了175米试验性蓄水目标。 二、应急事,为水利抢险救灾提供有力保障 “十一五”期间,我局积极响应水利部和长江委的抢险救灾工作部署,在极其困难和极其复杂的挑战面前,多次奔赴灾区,开展了大量艰苦卓绝的工作,为水利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提供了有力保障。 2010年8月7日23时,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发生后,遵照水利部水文局和长江防总指示,我局抽调技术骨干组成长江委舟曲抗击泥石流灾害抢险突击队,在8月8日晚20时迅速在重庆集结,携带14台(套)冲锋舟、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全站仪、电波流速仪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水文应急测验设备,日夜兼程,经过21小时的艰难行程,于9日17时抵达舟曲灾区现场。 泥石流灾害导致舟曲县城大量泥石堆积,甘肃省水文局所属舟曲水文站因处于堰塞河段,水文设施遭受严重毁损,水文监测被迫停止。在这种时间紧、资料少、无方案的特殊条件下,我局根据白龙江舟曲河道状况,在到达现场的第一时间,与甘肃省水文局紧密配合,迅速布设了3个水位站和两个水文监测断面,建立起包括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发布与反馈等四个子系统的水文应急监测系统。并结合排险工程所需,在达到现场的第二天,建立起前方工作组与水利部水文局和长江委水文局后方的信息交流具体方案,形成前后方信息共享、联手作战,最大程度地集中技术优势,在提供第一手水文信息的同时,形成逐日舟曲水情分析预报、堰塞河段库容及淤积、水库度调度方案等一系列成果。 灾区现场监测的最大困难是施工影响。由于现场管制,水文监测车辆通行处处受阻,一度使我们的突击队员背着仪器和电源在上下游奔波,加上灾区各种综合因素影响,水文应急监测时刻面临着各种考验。我们的突击队员就是在这种状况下,顶住重重压力,连续23个昼夜奋战在水文监测一线,为最后成功疏通舟曲堰塞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受到了陈雷部长和抢险救灾指挥部的高度评价,给我局以极大的鼓励。 三、求突破,深入开展技术创新工作 水文测验方式方法技术创新是继我局实现118个中央报汛站自动报汛后又一项重点工作。根据水利部《水文现代化指导意见》,2007我们提出此项任务,计划用3到5年的时间,通过采用新技术、新方法,优化流量、泥沙测验方案,以水文测验单值化研究为基础,大力发展水文巡测技术。经过三年来的努力,我们分两批完成了81个站队的创新工作,完成测验需求分析、测验精度分析等6个方面共计219项技术创新成果,初步实现了“与国际接轨、有中国特色”的目标。我们体会,有“四个转变”: 一是职工思想认识得到转变。2008年我局制定发布《长江委水文局水文测验方式方法技术创新实施方案》后,及时建立领导管理和多部门相互协调的联动机制,举办了一系列技术培训班,分两批选送18名站队长和技术骨干到美国考察学习。这些举措促进了全局职工在水文测验的观念、技术和管理上,都有了新的认识,对传统的水文测验工作也有了新的审视。 二是测验手段发生转变。通过技术攻关和资源整合,一批由我局自主研发的科技成果投产应用,AYX2-1型采样器水下控制器取得国家发明专利,《现场激光粒度分析仪(LISST-100X)数据后处理软件》取得成效,填补了我局悬沙测验实时数据处理软件的空白。去年5月1号,成功实现向三峡集团总公司的试验性泥沙报汛。在部水文局的指导下,一系列创新成果正逐渐纳入国家规范。 三是测验效率发生转变。在有条件的测站采用走航式ADCP进行流量测验,在保证单次流量测验的精度前提下,大幅提高了单次流量测验的效率。结合单值化研究与实施,水文测验效率与测验保障能力的提升,有力地增强了我局水文测验整体能力,使我局在“测得到,测得准”方面又迈进了一大步。 四是技术管理的模式和条件发生转变。全局紧紧始终围绕单值化这个技术创新主题,使测验方式方法有效改进,管理模式与思路更趋科学合理,为全面施行站队结合、实现“无人值守,有人看管”的测站管理模式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也为建立驻测、巡测、调查、应急监测和卫星遥感监测相结合的多方式、多层次的水文监测体系创造了条件。 长期以来,长江水文工作得到上级领导和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2011年,我们将以突出三峡调度的长江防汛抗旱工作为重点,全面抓好水文测报工作;以做好“十二五”建设规划开局为重点,抓好规划基建工作;以落实水质业务定额的编制和执行为重点,认真谋划水质监测工作;以服从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为重点,抓好我局水资源、水沙和水质“三个模型”的应用实践。我们将与全国水文兄弟单位加强交流,深化合作,为推进落实“大水文”发展战略,加快实现我国水文现代化,做出自己更大的贡献! (作者系长江委水文局局长,本文摘自作者在2011年3月全国水文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