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正鉴 建设生态水利 促进碧水长流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3-10-13浏览次数:87

建设生态水利  促进碧水长流

金正鉴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是武汉城市圈经济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自然资源和环境要素。近年来,湖北省水利厅积极开展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和节水型社会建设,促进了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健康发展。

一、圈内城市的生态之虞

武汉城市圈江河纵横、湖港交织、水库众多,圈内水域面积占城市圈国土总面积的15%。尽管水资源相对丰富,但也面临一些突出的问题。

 

问题之一――“水脏”问题日益严竣。长江、汉江沿江城市近岸污染带越来越长,汉江干流及部分支流多次发生“水华”。据《2011年湖北水资源公报》,武汉城市圈城镇居民生活、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废水排放量分别为54638、188642、16759万吨/年,圈内主要污染源为城镇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药化肥和畜禽养殖污染等。圈内水环境保护、水生态修复任务艰巨。

 

问题之二――湖泊萎缩较为严重。湖泊是武汉城市圈自然地理的一张靓丽“名片”,但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湖泊开发利用过度,保护管理滞后。最新数据显示,武汉城区湖泊数量由建国初的127个锐减至目前的38个,60年间近百个湖泊消失。上世纪80年代至今,武汉市的湖泊面积减少了228.9平方公里;近10年,仅中心城区的湖泊面积就由原来的9万余亩缩减为8万余亩,净减少面积数千亩。

 

问题之三――节水意识亟待增强。武汉有“百湖之市”的美誉,长江、汉江穿境而过,城市圈其他城市水资源也相对丰富。但这也导致一些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对建设节水型社会认识不足,节水意识淡薄,用水管理粗放,生产、生活领域水资源浪费现象较为普遍。主要表现在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等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市圈供、用、耗、排循环用水效率和效益均有待提高。据测算,少用1立方米水,将减少0.7立方米污水排放、少污染28立方米的河(湖),用水浪费不仅会造成经济上的损失,而且还加剧水环境恶化。

二、人水和谐的生态之策

人与水唇齿相依,休戚与共。我们在指导城市圈内水行政主管部门开展水资源保护和管理的工作中,既要防治水对人的危害,也要防止人对水的侵害。针对武汉城市圈严峻的水资源、水环境形势和科学发展的新要求,我们确定了“坚持人水和谐理念,围绕建成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努力实现碧水长流目标”的总体思路。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在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上,统筹考虑兴利与除害,维护江河、湖泊、水库及地下水的合理水位和水量,保证生态用水,提高水体自然净化能力;二是在水利工程建设规划上,科学论证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正面作用和负面影响,力求兴利避害;三是在水利工程设计和建设中,在考虑水利功能的同时兼顾生态功能;四是在水利工程的项目管理上,结合中小河流治理、水土保持、农村沟渠整治、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等开展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五是在水利工程调度上,变洪水调度为洪水和水资源结合调度,变汛期调度为全年调度,变水量调度为水量水质统一调度,充分发挥涵闸、泵站等水利工程在水生态保护方面的作用,以动治静、以丰补枯、以清释污,加快河网水体循环,改善水体水质。

三、水清岸绿的生态之路

湖北省水利厅坚持以构筑江湖相通、水质达标、水清岸绿、生物多样、人水和谐的河湖生态环境为目标,全力推进河湖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和节水型社会建设。具体举措是:

 

(一)注重顶层设计

 

按照“布局科学、功能完善,工程配套、管理精细,水旱无忧、灌排自如,配置合理、节水高效,河畅水清、山川秀美,碧水长流、人水和谐”的原则,湖北省水利厅组织、指导编制了《武汉城市圈生态水系工程建设规划》、《武汉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规划》、水资源中长期供求规划、重点河(湖)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等,统筹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科学确定城市圈水环境承载能力,为推进“两型”社会奠定规划基础。

 

(二)探索“红线”管理

 

通过开展计划用水,实施水功能区达标监测,启动水功能区达标考核,严格取水许可和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查,对建设项目进行水资源论证等措施的执行,力求从源头上对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严格把关。同时,扎实推进武汉市、鄂州市、天门市、孝昌县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其中,武汉市已通过水利部组织的中期评估,孝昌县通过验收并被授予“全省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县”。此外,我厅启动了“节水型企业”、“节水型灌区”创建活动,在城市圈命名了东风本田汽车(武汉)有限公司、湖北双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祥云(集团)化工有限公司、天门市引汉灌区、咸宁市咸安区南川灌区等一批节水企业和节水型灌区,上报可口可乐(湖北)饮料有限公司、武汉市节水科技馆等5家国家级中小学节水教育实践基地。制定了水平衡测试工作实施方案,安排了水平衡测试专项资金,摸清用水情况,打牢节水型社会建设基础。积极申报武汉长江水源地、武汉汉江水源地、长江黄石水源地成功列入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名录,围绕“水量保证、水质合格、监控完备、制度健全”要求,推动城市圈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环境建设。

 

(三)理顺管理体制

 

尽管《水法》确立了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但长期以来圈内城市水资源管理存在管水源的不管供水,管供水的不管排污,管排污的不管治理回用等“多龙管水”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厅大力推行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以武汉为例,在2001年9月的机构改革中,组建了武汉市水务局,随后所属13个行政区也成立了水务局,实现了全市城乡水务一体化的管理格局,克服了“多龙管水”的体制弊端,使武汉市的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有了统一的思路、政策、规划和管理,在城市圈内、全省乃至全国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圈内咸宁、鄂州、仙桃、潜江等市也相继成立了水务局,实现了供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等涉水事务统一管理。

 

(四)严格依法监管

 

我厅积极推动《武汉市水资源保护条例》出台实施,该条例在用水管理、饮用水安全管理、水生态修复等方面有很多创新之处。孝昌县、天门市、潜江市出台了地下水管理的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加强了水资源保护和地下水管理。认真开展水资源论证、排污口设置论证、取水许可、排污口建设许可等水资源行政许可,落实行政许可后评估工作。进一步加强水资源费征收,查处和制止了一批非法取水、非法填湖、擅自建设取水设施、擅自建设排污口、拒缴拖缴水资源费等水事违法行为,有力地维护了正常的水事秩序。

四、碧水长流的生态之效

武汉市在湖泊生态水系修复过程中坚持“一湖一策、一湖一景”的基本原则,突出滨江滨水特色,推进水务工程建设与环境改造相结合,打造人水和谐的生态环境。武汉江滩过去阻水建筑林立,生产生活设施杂乱无章,环境质量堪忧。省水利厅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委支持,帮助武汉市水务局建成汉口、武昌江滩,集城市防洪、景观、旅游、休闲、体育健身为一体,以绿色为基调、亲水为主题、地域文化为底蕴,构成一幅人与水高度和谐、城市与江河相互融合的风景长卷。通过开展“一湖一景”的治理与保护工作,武汉全市有 22个湖泊已建成景点或公园。此外,武汉市汉阳江滩和梁子湖综合治理、咸宁淦河、黄石磁湖、鄂州洋澜湖、黄冈长河、孝昌环东等一批重点水生态项目也正在有序推进,取得了较好的生态环境效益,大大提升了城市圈的水生态功能和水环境质量,受到了水利部和社会各界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