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一江清水永续北送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4-11-24浏览次数:394

为了一江清水永续北送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湖北十堰治污染保生态纪实 

◆叶相成 

编者按 

跋涉1277公里,连接湖北、河南、河北、北京、天津五省(市),经过近12年的艰苦奋战,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近日已全部完工并全线通过通水验收,具备通水条件。工程通水后,将有效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紧缺状况。今日起,本报开始推出“一江清水北上 千里合力治污”系列报道,集中反映工程沿线各地为保障供水所做出的重大贡献与努力。 

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的临近,一泓清澈甘甜的汉江水即将从丹江口水库出发,浩浩荡荡一路奔流向北,润泽北方大地。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的湖北省十堰市,为了一江清水永续北送,通过多年“接力”赛跑,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移民搬迁任务两年基本完成,3年彻底扫尾;丹江口水库水质连续多年保持Ⅱ类及以上水质;森林覆盖率达66.16%……

  

成败在水质

  

“郧县有三宝,苞谷、红薯和龙须草。其中龙须草是造纸材料,郧县满山遍野都是龙须草。”郧县环保局党组书记蔡建宝介绍说,“为了保证丹江口水库水质优良,数年前郧县果断关闭造纸厂,龙须草顿时由宝沦为草。”

  

同样,黄姜曾是十堰的黄金产业,但由于黄姜加工对水质影响非常大,十堰市从2003年开始就陆续关闭有关企业。

  

数据显示,为了南水北调,多年来,十堰先后投入100多亿元,关停并转高污染、高耗能企业300多家,拒批项目160余个。去年7月中旬,十堰启动“清水行动”,目前已开展4轮专项执法,查处并督促整治各类环境违法企业100多家,累计处罚500余万元。

  

据了解,丹江口库区水质已连续多年稳定保持在Ⅱ类水以上。但2011年监测数据显示,在汇入丹江口库区的12条河流中,十堰市有5条河流水质不达标。

  

为了彻底治理好这5条不达标河流,2012年底以来,在没有资金来源情况下,十堰市不等不靠,编制出5条不达标河流治理方案,计划投入治理资金17.83亿元,由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任“河长”,重点围绕5河流域沿线“百沟千口”,即80多条支沟近千个排污口进行大规模整治。

  

目前,5条河流治理已累计完成投资11亿多元,完成新建污水收集和清污分流管网642公里、排污口整治590个、河道清淤67.55公里、清除污泥垃圾492万立方米。

  

有关监测数据显示,官山河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标准,其余4条河流也有所好转,5条不达标河流不仅不黑不臭了,“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效果也正在逐步显现。

  

为了提高治水效果,今年,十堰市神定河污水处理厂、泗河污水处理厂与西部污水处理厂、西部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工程先后分别移交碧水源、北京排水集团托管运营,各县(市)污水处理厂一体化托管运营也在积极实施中。

  

今年8月,十堰市又全面打响“保水质迎调水”百日攻坚战,围绕八大行动19项任务全力攻坚。为了赶在通水前完成污水处理厂建设任务,竹溪一家污水处理厂建设不惜用钢板替代混凝土。“成本虽然高出不少,但为了调水,大家觉得还是蛮值得的。”十堰市有关领导表示。

  

持续改善生态

  

几根拇指般粗的白色水管顺坡而上,在绿茵茵的草丛中依稀可辨。10月中旬,记者在十堰市一条高速公路沿线看到,过去裸露山体如今已绿意盎然。同行的林业局有关工作人员介绍说:“千万别小瞧这几根水管,它们可是山体复绿的关键。”

  

2008年,十堰市全方位治理裸露山体,但一些山体在复绿过程中遭遇了干旱,为提高植被成活率,十堰市不惜铺设水管引来水源。

  

截至目前,十堰市已完成退耕还林237.2万亩,完成裸露山体生态修复15368.13亩,完成植树造林127.49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6.16%。

  

“以前我们种过苹果、柿子、辣椒等,都失败了。后来改种茶叶获得成功。”竹山县得胜镇八道关村的李贵胜说,市里的绿色基地工程让他们找到了致富路。

  

2011年,十堰启动百万亩茶叶基地、百万亩中药材基地、百万亩核桃基地等绿色“百万工程”,既能致富,又能保护生态环境。“山地绿了,空气好了。”走在百二河四季常青的岸堤边,市民庹民理说。

  

2013年,十堰开始大力实施水系林网绿化、古树名木和野生动植物保护、森林旅游等九大工程,全力推进森林城市创建工作。今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6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第一批)的通知》,十堰市名列其中。

  

今年11月4日,《十堰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生态市)规划》通过环境保护部主持的专家组评审。

  

从今年开始,十堰计划用7年时间每年创建生态乡镇25个、生态村300个。十堰市环保局局长冯安龙说,为推进生态创建,十堰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今年将创建25个市级生态乡镇、300个市级生态村列为2014年市政府十件实事之一。

  

让移民稳得住、能致富

  

1958年兴建丹江口水利工程,十堰移民28.7万人。2005年丹江大坝开始加高后,以172米水位线为基准,十堰又有18.2万库区人民变移民。根据国家有关部署,十堰市要在3年内全面完成移民搬迁任务。

  

常言道故土难离,解决移民问题关键何在?有人用8个字作答:感人心者,莫过于情。

  

十堰市委书记周霁多次提出:动真情、用真心、下真功,心贴心解决移民困难。十堰市委副书记、市长张维国多次深入移民家中嘘寒问暖、排忧解难。

  

为了完成移民搬迁任务,十堰市1万多名各级党员干部“说破嘴”、“跑断腿”,有些移民干部甚至累倒在移民工作一线。

  

每一次搬迁,车队都蔓延数公里长,但每一辆卡车上,都有1名移民干部全程“保驾护航”,就这样,十堰市最终保证了18.2万移民搬迁“车不掉一块漆,人不破一块皮”。

  

为了让移民稳得住、能致富,十堰市实施多项移民安稳发展工程,出台土地、资金等多方面的优惠政策及奖励规定,确保南水北调移民在安置区能够快速脱贫致富奔小康。

  

“山里种菜城里卖,一年赚了好几万。”前不久,郧县柳陂镇挖断岗移民新村蔬菜种植大户李秀成指着身后连片的现代化蔬菜大棚高兴地说,“日子会越过越好的!”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