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环江河流域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项目”一期工程历时两年,成功修复了1280亩受到砷、铅、镉、锌等重金属污染的农田。环江治理农田污染的有效做法,被越来越多的人解读为环江模式。
为什么在环江开展污染土壤修复重点示范工程?环江模式能否被复制?
带着疑问,记者日前专门采访了这个项目的监管单位负责人广西壮族自治区环保厅副厅长钟兵、技术支撑单位负责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环境修复研究中心主任陈同斌。
“环江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一是修复的面积大,二是修复的难度大。”陈同斌说,这样的示范对于污染土壤修复行业发展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另外,修复治理的前期调研也是在环江开展的,为缩短大规模示范应用的时间,因此,选择在前期基础好、需求迫切的环江开展污染土壤修复重点示范工程。
有色金属矿产开采和冶炼是环江县域支柱产业。同时,环江又地处多雨地区,山地地貌易形成地表径流和洪水。可以说,环江土壤污染代表了我国西南地区主要的重金属污染类型。
“项目实施以来,通过植物修复方案,环江土壤污染治理效果明显。”钟兵介绍说。
农田重金属污染治理是一个漫长的、持之以恒的过程,环江大面积治理重金属土壤污染取得阶段性成果,在钟兵看来,在污染治理的同时进行生产是一大亮点。群众参与保障了农田修复达到联片规模,而且能长期持续下去。
“环江模式值得推广。”他说,这种模式通过构建新的组织架构,形成“政府统筹协调、科研单位技术支撑、农民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因地制宜地解决涉及千家万户利益的农田污染问题,并引入第三方监理,将为广西其他地区开展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工作提供借鉴。
针对目前项目取得的显著成效,陈同斌说,项目采用的重金属超富集植物修复技术,实现了从实验室走向产业、从小规模探索走向大规模应用两个突破,为土壤修复技术的工程化、产业化奠定了基础。
目前,这种技术还在云南、河南、湖南、北京等多个污染土壤修复工程中得到应用,“应用范围很广,从南方到北方,从干旱地区到高海拔寒冷地区,都取得了不错的治理效果。”
那么,这一技术是否达到大规模推广的要求?
“可以,这已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技术。”陈同斌说,这是一种生态友好的绿色修复技术,既不产生二次污染,又可以实现资源的再利用。
同时,在农田土壤修复方面,农民是主要参与者,修复技术只有具备投入少、见效快、易操作的特点,才更易被农民接受使用,才有利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科研团队通过降低技术难度,现在已能使技术产品实现标准化、产业化运作。
此外,这一技术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很低碳,是一项绿色技术。因为,它几乎不需要能源投入,只要通过植物光合作用,就能发挥对土壤的修复作用,这在国际上非常有特色,已引起国际相关领域人员的关注,美国、日本等国家有许多研究人员想来中国学习。
“污染土壤修复大规模推广应用,需要成熟的技术,但也离不开资金支持。”陈同斌说。
(来源:中国环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