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呵护那片碧波秀水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3-09-19浏览次数:9

只为呵护那片碧波秀水

扬州江都区搬迁22家造船、砂石码头

葛长荣和管光海的经商轨迹,因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变。这一改变发生在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芒稻河畔――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源头区域。
    位于长江江苏段北岸的江都区,因“江淮之水都会于此”而得名。地处东线调水源头,两条调水线路均穿境而过,江都区深感责任重大。
    为保证南水北调水质,江都区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原则,先后关闭、搬迁了22家造船、砂石码头。葛长荣的长荣船厂、管光海的江海船厂就是其中两家。
    作出这样的搬迁决定,对江都区来说,可谓忍痛割爱。江都区环保局污染防治科科长陈国云解释说,并非因为其能够带来多大的经济效益和税收,而是因为造船厂都是当地政府招商引资进来的。

    据了解,造船厂的污染并不严重,主要表现为厂区铁锈会被雨水冲刷而下。“为了确保清水北上,必须彻底消除污染隐患。”陈国云说。
    江都市第二自来水厂坐落于芒稻河畔,长荣船厂在一级保护区内,江海船厂在二级保护区内。作为两家企业搬迁的牵头单位,江都市环保局多次与企业负责人沟通,把相关政策告知企业,将企业意见要求反映至区政府,尽可能为企业搬迁提供服务。
    江都市环境监察大队中队长颜根林说,让企业搬迁,最难的不是筹措补偿资金,而是很难在辖区内找到适合两家船厂落户的河道。由于环境容量和河道自然条件的限制,适合造船厂落户的内河已经很少了。
    在江都区政府帮助下,葛长荣将船厂搬迁到了盐邵河。由于上游有一个闸口,限制了其所造船只的大小。
    “造的船大了,没办法运出去。”葛长荣说,但和其他被迫迁至外地的船厂相比,他算是幸运的了。
    葛长荣说,150万元的补偿款,与三四百万元的厂房价值相比,上下有200万元的差距;再考虑到新建厂房的投入和河道限制带来的经营损失,他的损失不小。“南水北调是国家重点工程,我们也得无条件配合。”葛长荣说。
    如今,长荣船厂旧址已经修复成了绿地;江海船厂主体设备已经拆除,剩下一个空壳厂区,仅有的两个龙门吊提示着这里曾是个船厂。偌大的厂区内,只留下管光海的父母为儿子看厂房。
    转移至南京开办造船厂的管光海在电话里告诉记者,江海船厂早在两年前就已经停业,主要设备都已经搬走,因为在补偿款上与当地政府存在不同意见,厂区尚未实施生态修复。
    记者在长达7公里的芒稻河边看到,距离第二水厂较远的区域,还有六七家船厂和个别混凝土公司未实施搬迁。陈国云告诉记者,这些企业也已经纳入了搬迁计划。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