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全力确保南水北调"水安全"严防突发污染事件
在湖北省十堰市大川村,25岁的舒彬正在自家的农家乐里忙碌不停。他的农家乐在当地十分红火,旺季每月顾客能达三四千人。餐馆院子外,一条清澈的溪流潺潺流淌,这条当地百二河流域的支流,最终将汇入20公里以外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
餐馆院子里,放置着一套占地不到两平方米的新型污水处理设备。为了使餐饮污水不进河道,避免丹江口水库水质受到影响,去年区里给百二河沿线的20多家农家乐都免费安装了这种小型污水处理设备,日处理污水可达10吨。
舒彬说,生意红火时,日用水量能达到六七吨,产出污水4吨左右,都是通过这种设备处理后排入院外河道。“过去,附近农家乐都是将污水直接排入河里,水臭烘烘的。现在,河水变得清亮了,客人也多了,环境好了,生意也好了。”
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目前正在建设的最大的生态调水工程,分为东、中、西三线,旨在缓解北方日益趋紧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即将于近日通水运行的中线工程,将为包括首都北京在内的20多座大中城市送水,一期年均调水95亿立方米。
位于汉江之上、横跨鄂豫两省的丹江口水库便是此次调水的水源地,而舒彬所在的十堰正好位于丹江口库区。汉江水将从这里沿着1000多公里的总干渠,被输送至干渴的京津冀地区,而库区及沿线众多百姓的生活也将因水而变。
为保障水源地水质安全,中国政府近年来在丹江口库区及其上游地区大力开展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期间共安排120亿元资金,针对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工业点源及农业面源污染等445个项目进行建设整治。
至今年,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涉及的河南、湖北及陕西三地的43个县(区、市)的污水处理厂已全部建成。目前,三地正在推进影响区重点乡镇的污水处理厂建设。
“这些年国家和水源区各地治污力度很大,丹江口水库水质不断好转,这几年一直保持在二类水标准,有时还是一类水,已达到调水需要。”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环保司副司长范治晖说。
除在源头保水外,干渠输水水质安全也不容忽视。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长1432公里,其中暴露在外的明渠段约1196公里,工程需穿越众多村镇、桥梁和公路,尤其要穿越200多条河流。
范治晖称,中线干渠在建设时就采用了全线立交输水方式,与穿越的河流立交交叉,不与其发生水体交换,因此水质在输送中不受外来水体影响。同时,沿线还设有节制闸、控制闸、分水闸、退水闸等200多座闸门,可参与应急调度。
“一旦发生突发性污染事件,运行单位将在第一时间应急调度,关闭相关闸门,截住污染团,控制其继续扩散,将滞留渠道内的污染物进行清理,将危害减少到最小,不会对饮水安全造成影响。”范治晖说。
为严格监控来水水质,中国还在水源地及中线沿线各地建立了全方位水质监测预警体系,采用自动监测、实验室监测、应急移动监测相结合方式,利用技术和生物多种手段,保障水质安全。
南水北调中线水质保护中心主任尚宇鸣介绍说,目前中线全线已设置4个固定实验室及13个自动监测站,可24小时监测水质。各分水口门附近也配备了生物毒性在线检测仪,可快速检测水体中有毒物质,一旦发现水质改变就会自动报警。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调水的终点,首都北京更是把“水安全”作为重中之重。北京段工程全长80公里,几乎全为地下管涵。在市区喧闹的西四环街区下,直径4米的输水涵洞深入地下近20米深,与外界污染物隔离。
“针对上游渠道可能发生的突发性污染事件,我们在中线水质监测基础上,设立了‘三道防线’,通过关闭闸门等方式,拒绝‘问题水’入京、入城、入厂。”北京市南水北调办主任孙国升说。
此外,北京还将对干线北京段及市内配套工程的34个监测断面进行24小时监测,加强水污染预警,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水污染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表示,目前正研究制定《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水污染事件应急预案》,以建立全面覆盖、快速反应的污染物预警预测机制,便于在应急处置中统筹沿线各地各部门力量,保障输水水质安全。(记者 魏梦佳 刘陆)
文章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