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地区水资源保护状况访谈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1-06-30浏览次数:1542

 

十堰地区水资源保护状况访谈

 

调研时间:200984日下午

访谈单位:十堰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十堰市水利水电局

 

一、十堰市水资源和水环境的现状和主要特点。

总体上讲,十堰市水资源较为丰富,水资源总量较多,以过境客水为主,自产水量相对较少,具有地域分布不均、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等特征,容易造成阶段性、局部性干旱和洪涝灾害,是一个以工程性缺水为主要特征的结构型缺水地区。

十堰市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境内有大小河流2489条,多年平均降雨量889.0毫米,多年平均自产地表水资源量85.38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27.34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600立方米,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汉江、堵河、天河、金钱河、滔河、丹江等跨境河流每年有入境客水314.3亿立方米。从年内分配来看,每年汛期510月地表径流量占全年的7080%,降雨多集中在79月三个月,占全年的50%以上,这一时期,由于降雨相对集中,容易造成山洪暴发,酿成洪涝灾害。从年际变化来看,枯水年降水量最少为409mm,丰水年降水量最大为1274 mm,两者相差3倍,并且有持续丰水年和连续干旱年交替出现的特点。从地域分布来看,全市范围内汉江以南多于汉江以北,由南向北、由西向东递减,竹溪县最多,其多年平均径流深达684.0 mm,房县、竹山次之,郧县、丹江口最少,丹江口市多年平均径流深仅为255.0 mm,竹溪县多年平均径流深是丹江口市的2.68倍,局部相差达4倍以上。全市水能资源十分丰富,据普查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约500万千瓦,可开发量350万千瓦左右,其中汉江干流十堰段120万千瓦,堵河干(支)流145万千瓦,金钱河、南河、天河、滔河等其它中小河流约75万千瓦,是全省仅次于宜昌市的第二大水能资源基地。

十堰市水土流失非常严重。是湖北省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根据湖北省水利厅公布的遥感调查数字,全市水土流失面积超过土地总面积的一半,年均土壤侵蚀量达6425万吨,占丹江口水库库区年平均土壤侵蚀总量的四分之一强。

十堰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工业废水、工业废渣废料、生活污水、生活垃圾以及农业生产面源污染、水库养殖投肥等污染物质排放总量也在增加,目前十堰市水环境质量状况总体上比较好,但局部区域中小河流污染较为严重。汉江干流水质总体满足地面水环境质量类标准,水质良好;绝大多数水库水质良好,一般满足地面水环境质量类标准,且多数水库水质达到类标准;神定河、犟河、泗河、天河郧西城关段、马栏河房县城关段、竹溪河城关段、官山河六里坪段污染较严重。以神定河为例,2006年评价的36公里河长中,汛期与非汛期水质类别均为劣Ⅴ类。同时,近些年来随着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十堰市水污染状况有向小城镇和农村蔓延趋势。

二、十堰市当前饮水问题及饮水安全项目建设的有关情况

(一)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分析

1、饮用水水质超标问题

1)人为因素。一是水源保护措施不力,规划及建设时,未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二是农民群众饮用安全水的意识淡薄。三是人类活动造成水源污染,如开采、加工、制造、养殖污染,生活污染等。四是由于人类活动造成水土流失,导致一部分人缺水或饮用高浑浊度的水。

2)自然因素。一是自然水质超标,二是自然水土流失严重,三是降雨量少,且时空分布不均,干旱频繁。

3)经济因素。受经济条件的限制,由于资金投入不足,部分农村饮水工程建设标准低,对年久失修、老化、供水保证率低的工程不能进行及时改造、完善。采用氯气杀菌,氯气与水中有机物化合生成卤化物是致癌物质,造成化学污染。远水引不来,部分群众被迫就近取用不达标的水。

4)社会历史因素。一是由于认识、技术、规范、设备等方面的原因,以前建设的饮水工程存在着设计施工等饮水不安全的缺陷。二是水库移民沿山后靠,人高水低。三是世代居住于自然条件恶劣的山坡甚至山顶,水资源缺乏,无力投入解决饮水工程而形成现在的局部严重缺水。四是人往繁华地方人口密度过大,造成饮水不安全。

2、农村饮水安全技术方面的问题

20世纪7090年代,十堰市在国家扶持下兴修了不少人畜饮水工程,有相当一部分工程由于技术原因使用不久或者根本没使用就失去作用了。有些无水可蓄;有些裂缝漏水;有些蓄不住水;有些水头不够;有些供水量不够;有些管道时常爆裂;有些蓄水池、装机容量、管径和管壁过大,造成建设投资浪费,运行成本过大等等,造成农村饮水不安全。主要表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违反建设程序。二是工程地质勘察失误或地基处理不当。三是设计方案和设计计算失误。四是建筑材料及制品不合格。

3、工程建设管理方面的问题

近几年,由于农村实行税费改革,“两工”逐步取消。加之国家投入十分有限等方面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饮水工程的建设,致使我市饮水工程建设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民投工投劳大幅度下降。二是财政投入不足。三是施工方面的影响。

4、运行管理方面的问题

一是资源破坏,造成人为不安全。二是工程管理不到位,管理体制不健全,机制不活、责任不落实。三是水价不到位。四是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五是有人用水无钱维护,长期吃大锅水,喝福利水。六是运行管理机制、体制改革操作难。

5、行业管理方面的问题

一是政府明确的解决农村饮水管理职能部门交叉过多,水利部门不能按行业标准,进行统一建设管理,有的部门只管资金,不管建设,有的只管建设,不管资金,权责不明;二是行业基层单位职能模糊,管理队伍不稳,运行艰难。三是水利行业还存在着执法不科学,执法软弱和依法进行行业管理的宣传滞后等问题。

(二)截止到2009710,十堰市累计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588处,完成投资24870万元,解决了58.2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各地因地制宜,先后兴建了一批建设规范、管理先进的大型集镇水厂,如:丹江的习家店、凉水河集镇供水工程,分别解决了3.15万、1.26万多群众的饮水问题;竹山的宝丰水厂,解决了两个乡镇2.4万多群众的饮水问题;房县的军店水厂,解决了1个集镇5个村近1.7万群众的饮水问题;郧县正在建设的长岭水厂,将解决4个村2.1万农村人口的饮水问题。目前,全市千吨万人级以上大型集中供水工程共5处,解决10.5万农村人口的饮水问题;百吨千人级中型集中供水工程123处,解决32.8万农村人口的饮水问题;日供水规模200-1000人的小型集中供水工程296处,解决12.93万农村人口的饮水问题。集中供水人口占总供水人口的96.62%,这就说明,十堰市农村供水已摆脱了小规模的桎梏,朝着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

三、十堰市水电工程建设与发展状况

(一)兴修水利工程与利用水能的关系

十堰市处于秦巴山区,其地理地貌特征决定该市水能非常丰富。所以十堰市把水利水电合为一体。过去是尽可能利用水能。近2年我们充分认识到应当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有序开发。科学规划的前提是进行流域规划;合理利用是必须根据河流状况;有序开发具体表现在1、依法规按程序,如必须依照水利部、厅及省里的法律法规。并且水电工程开发程序严格,要接受行政、投资、环保、移民、安监等部门的监管。2、按照难易程度开发。先易后难。3、充分考虑效益进行开发,如没有足够的落差,开发经济效益差,则不不开发。4、开发必须不影响河流及生态,如竹溪18里长峡,属旅游风景区,则不宜开发。

(二)兴修水利工程对经济及环境的影响

通过兴修水利工程,筑坝、修水库,可以解决农业旱涝问题,也可以满足发电、灌溉,并且缓解饮水矛盾。可以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但是大型水电工程对地质、环境、生态、生物肯定有影响。十堰市兴修水利工程的影响不太明显。主要是先期注意了规划、水保、环评。严格遵守“三同时”,并预留治理费用。

十堰市水能蕴藏量为500万千瓦,可开发量为340万千瓦,截止2008年。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利工程204处,191万千瓦。且在建70万千瓦,已规划待建的 50万千瓦.

按照专家的观点,开发在50%--70%是合理的,否则对生态环境不利。本市计划8年开发达到90%

(三)兴修水利工程的资金来源及问题

资金主要来自社会。带水库的中型以上电站,地方政府出一部分,国家投资一部分。其他是靠民间社会和个人。按照谁建设、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

5万千瓦以下为小型;5--25万千瓦为中型,25万千瓦以上为大型(还分为大1、大2、超大型)。国家开发以企业为主。

当前关于水利工程的问题主要是:1、建设资金不足。突出表现在对农村水电投入上,中央电气化建设资金少,十堰只有200万。省财政小水电事业费更少,每县才10―20万。2、维护维修问题严峻。很多电站建设时间长,设备设施老化,自动化改造没有着落。3、老电站的权属问题。前几年在县域经济民营化中,实行国退民进,电站大多已卖了。所有权权属发生变更。所有人无钱改造维护,或者有钱拒绝修缮,而政府部门没有强制性措施。只有出事后来处理,安全隐患极大。水电部曾经要求到2020年农村水电都要达到自动化标准,从目前我们地区看,不切合实际。4、政府部门管理难度太大,一是权限太小,二是管理部门较多,执法力度不齐,无法沟通、协调。

四、十堰市水务一体化与水资源管理和保护

十堰市尚未实行水务一体化,我们非常希望能通过一体化来解决目前十堰市水务管理涉及的很多问题:十堰市城区供水归城建局管理。而东风汽车公司自己建有水厂,向十堰市几个大水库主要是黄龙水库取水,并缴纳取水费。十堰市水利局仅管辖农村的水务。由于部门之间的体制不顺和利益之争,在水资源保护、利用和管理上的责、权、利不一致,水资源保护与管理存在严重的滞后。加上十堰市水土流失面积大,水保生态治理任务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保生态建设任务艰巨,使十堰市水资源管理呈现较多的困难,面临较大的压力。目前水资源保护的重点和资金均放在水利工程上,并且,本身工程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对水资源管理比较忽视,或者说是力不从心。在执法中,执法经费也严重不足。

解决之道是:1、应当通过通过立法明确水资源管理方面的投入,强化管理来治水。2、建议由省协调人事、编制部门对水保重点项目县市水土保持机构统一规范,定编定员,明确保障经费。并加强水保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全面提高水保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以加强和推动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的顺利实施。3、实行水务一体化。

五、十堰市水土流失问题

十堰市位于鄂西北边陲,汉江中上游,秦巴山区腹地,辖郧县、郧西县、竹溪县、竹山县、房县、丹江口市、张湾区、茅箭区五县一市两区,总人口350万,是一个集“老、少、边、穷、库”为一体的贫困地区。全市版图面积23680平方公里,其中涉及南水北调水源区的面积20868平方公里,占版图面积的88.12%;全市水土流失面积11905平方公里,占版图面积的50.27%,是湖北省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根据全国第二次遥感调查,十堰市水土流失轻度流失面积5479.3km2,中度流失面积2138.23km2,强度流失面积3949.11km2,极强度流失面积337.43km2,剧烈流失面积1.06km2。全市平均年土壤侵蚀量6425万吨,平均侵蚀模数为4454t/km2a。水土流失分布与人口的分布规律基本一致,主要分布在丹江口水库库周、堵河、金钱河流域、汉江干流沿岸区,其中汉江干流沿岸区及堵河中上游区最为严重,从行政区划上看,丹江、郧县、郧西、竹山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市,也是湖北省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市之一。

十堰市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切实有效地搞好全市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对于减轻丹江口水库的淤积,稳定维护洁净水源,确保一江清水送北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按照“十一五”水土保持规划,应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38 km2,治理小流域313条,需投入治理经费21.73亿元。截至2005年底,全市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65 km2,治理流域114条,总投资16591万元,其中国家投资5263万元;从2006年起实施“十一五”水土保持规划,已治理面积1250 km2,治理流域 40条,投入资金 7999 万元。

六、十堰市水资源保护的主要经验及面临的主要困难。

在重点项目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新的治水理念。大力发展生态水保、民生水保、景观水保、法制水保、效益水保,以维护良好水质、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控制面源污染为目标,集治山、治水、治污、治穷为一体,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在准确掌握水土流失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当地产业发展方向,合理调整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结构,因地制宜科学配置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具体在下列几方面还面临困难:

(一)农村水利建设

十堰市水利建设起步较晚、总体规模较小,与现代农村、农业发展需求还有较大差距。一方面由于受过去各种条件限制,许多水利工程勘察、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不尽科学合理,工程建设与否、建设规模大小缺乏科学论证,一些工程施工质量差,重建轻管的思想根深蒂固,加大了水利工程管理的难度。另一方面又缺乏相应的政策措施规范供用水行为。这些原因造成了水利工程的老化失修,使一些水利工程不仅效益递减,功能丧失,而且成为行洪避险的安全隐患。

(二)水电开发建设

十堰近年水电开发较快,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由于大量民间资本进入,投资主体发生变化,管理体制尚不完善、开发业主有意规避监管、地方政府为了促使工程尽快实施要求简化手续等,给水电建设管理带来了很大难度。目前的工作中也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跨境流域开发协调难度较大。如汉江干流的孤山电站,夹河关电站涉及郧县、郧西县及陕西省,由于跨境协调难度大,致使这两座电站迟迟不能上马。

二是项目申报核准程序“门槛”较高。由于水电建设项目涉及面广,按照现行管理办法,建一座电站需要办理各类评估报告和批复十几个,花费时间长,需要费用高。

三是银行贷款难与上网电价低的问题。目前装机5000千瓦以下的电站,银行基本不予贷款,造成建设资金短缺,再加之小水电上网电价较低,仍然执行九十年代的小水电电价,影响了山区小水电开发的积极性。

(三)水土保持工作

1、水土流失严重,治理进度缓慢。特别是丹江库区在大坝加高后移民任务增加,周边的水土流失有加重趋势,而地方财政困难,国家每年投入经费有限,年治理进度不到水土流失总面积的5%,与国务院审批的《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纲要》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不足以有效地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远不能满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水源水质的要求,加大投资力度、加快治理步伐迫在眉睫。

2、全社会水土保持意识和法律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有些地方水土保持意识淡薄,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有加重的趋势,预防监督工作相对滞后。由于开发建设单位急功近利,忽视防治水土流失和环境保持工作,加之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执法手段落后,技术力量薄弱,新的水土流失得不到有效控制。

3、水保监测、水保执法机构需健全,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充实队伍,落实人员编制和经费,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素质,水土保持工程管理和维护仍是薄弱环节,重治理轻管护现象较严重,管理的机制和方式急需探索和创新。

七、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十堰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十堰市地处鄂西北秦巴山区,长江中上游地区,共辖514区,123个乡镇(街道办事处),1876个行政村,9542个自然村。2008年末,全市总人口为347.79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5.451万人。农业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76.32%。全市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不足3000元。除城区外,各县市均为贫困县,是新一轮扶贫开发重点扶持对象。从经济结构上看,是一个现代工业文明与传统落后农业交织在一起,相对发达的城区与绝对贫穷的农村形成明显反差的二元经济结构区。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十堰市的影响非常大,受自然和历史因素的影响,丹江口库区经济发展底子薄、产业基础差,属全国18个集中分布的贫困区域。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和大量的移民安置,库区经济发展的环境条件和移民的生产生活进一步受到制约,矛盾和问题日渐突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给十堰带来的挑战:

1、淹没损失大,恢复重建任务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大坝由162加高到176.6,蓄水水位由157提高到170后(风浪线172),增加全市淹没处理面积158.7平方公里,淹没涉及城镇14座,受影响人口11.6万,淹没耕园地12.46万亩,淹没公路826公里,桥梁25座,码头72座,库区自然生态体系、生产生活体系需重构。

2、动迁移民多,安置任务重。40多年来,国家累计投入十堰市移民经费仅1200万元左右,许多遗留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生产生活条件得不到改善,库区经济发展滞后,致使库区人民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丹江口大坝按170水位加高蓄水后,到规划水平年,需动迁人数17.4万人,其中农村生产安置人口13.1万人。社会重组将导致库区农村不稳定因素增加。

3、产业发展受局限,弥补财源损失任务重。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为确保一库清水,对十堰的产业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严格限制各类经济开发活动和禁止排污行为,关停一批污染严重企业,限期治理一批重点污染企业,永久性禁止高污染企业。这既增大了选择招商项目的局限性,也提高了新上项目的投资成本。

由于淹没区海拔较低,地势平坦,各项配套设施较为完备,区位优势和软硬环境较好。淹没企业重建、专业设施复建只能在海拔更高的地方进行,投资成本增加,恢复到迁建前的软硬环境,既需要大量的资金注入,还有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与农副产品的加工转化相关企业的关停转产重建和库区非淹没企业的经营困难,还会带来农村增收渠道变窄,甚至有可能使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循环体系中断。

市财政部门初步测算,搬迁企业在搬迁期内,直接减少税收8000余万元;丹江电站因调水发电量大幅减少,地方财政减收6000余万元。仅此两项合计减少地方财政收入1.4亿元。调水工程运行后,每年因调水导致发电减少、关停企业而直接损失的财政收入6.72亿元,同时直接增加的财政支出3.57亿元。

4、水质标准要求高,水源保护任务重。虽然丹江口水库现状总体水质良好,但十堰生态环境形势不容乐观。大坝的淹没、阻隔、径流调节对气候、生物资源、生物多样性、景观多样性等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方面将产生不利影响。十堰本身具有人口密度大、土地负荷重、生态环境脆弱的特点,水土保持和水污染防治任务极其繁重。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十堰市也产生了有利影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给十堰带来的机遇。如1、扩大十堰对外影响力。2、促进十堰经济结构调整。3、加快优化十堰城镇布局。4、促进库区脱贫致富。